乡村像城市。乡村又不完全是城市。
沿杭千高速一路西行,几十公里后,可抵桐庐荻浦村,村前古戏台庄重秀逸,村后红锦鲤环溪畅游,看似与西湖美景几无二致,但又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这样移步换景的别致村庄,遍撒在杭州1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岛湖畔的下姜村、新安江畔的桂花村、天目山麓的闽坞村……这些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的乡村,打造着最美中国乡村的样本。
多年以来,杭州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抓手、作为建设美丽杭州的主要载体,使之成为“秀美、宜居、宜业”新农村样板的生动实践。
今年7月召开的杭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以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创建为载体,力争建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更加生态、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美丽中国,杭州先行;美丽乡村,杭州先行。
“富春山居图”再现良辰美景
660多年前,画家黄公望用一纸长卷,描绘了富春江秋初宜人的景色。
今日,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缓缓打开,再现良辰美景。从2011年5月开始,杭州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整合元素最多的生态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
两年多来,沿着这条100多公里的沿江生态景观带,21个乡镇、62个美丽乡村和精品村,串起了“三江两岸”最美丽的黄金游线,细涓成流,也正是在旅游等方面的深度拓展,让杭州三产占比去年首超50%。
小河清清大河净。桐庐环溪村,一项因地制宜的“清水治污”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有效地处理着该村的生活污水。和环溪村一样,杭州地区的2000多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85%以上。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杭州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复制模式,也没有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重复劳动,而是选择了循序推进的科学建设。
先是在4个省级小城市的培育试点,再是8个市级“风情小镇”的创建启动,然后是26个中心镇的逐渐推广。
稳健的步伐让杭州赢得一块块金字招牌——杭州连续11年被评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优胜单位”,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富阳市分别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农村改革多点开花渐入佳境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也是杭州的实际情况。
杭州下辖的13个区县市中,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5个县市,面积占到全市80%以上,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市的20%。
“结对共建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换句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今年和市级第一帮扶集团组织实施“联乡结村”项目17个,涉及低收入农户增收、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等领域,到位帮扶资金495万元。
这项实惠得益于杭州开展的区县协作项目活动,在过去的2012年,杭州实施区县协作项目293个,落实协作资金3.25亿元。实施产业西进项目139个,总投资达455.4亿元。
与此同时,区县协作又向乡镇(村)进一步延伸和拓展,75%以上城市社区与五县(市)行政村结对,“联乡结村”帮扶资金到位1.3亿元。
在农村方面的改革与尝试,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大手笔的资金层面上,还有各地政府在形式上的多方试水。在桐庐合岭村,当地镇政府发挥草根智慧,自创“三位一体”互助养老模式,让老人们乐享幸福晚年——目前,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各种形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达到3%。
当然,改革步伐稳健,同时不断深入。杭州已经启动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萧山区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富阳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美丽乡村
在过去的2012年,杭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17元,高出全国7917元的标准一倍以上。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天目山麓下的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村里的孝子祠除了原有的匾额、楹联、画像、家训和族谱之外,还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为村里的革命烈士、劳动模范、孝子贤媳、优秀学子、老寿星、历任村干部等列名。
从2012年开始,临安在全省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的建设主要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不大兴土木,而是通过在室外统一使用LOGO、在室内醒目位置悬挂国旗和“浙江价值观”标语等方式,实现精神内涵的统一。
这样的文化礼堂,在杭州现在有很多,让农民在“身有所栖”后解决了“心有所寄”的问题。
7月的杭州市委全会,对建设美丽杭州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深厚历史人文底蕴为基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生态、道德高尚的要求。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95%;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公共场所道德行为文明率达90%。”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陈关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