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闭幕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低碳”。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业已成为共识。一般城市如此,资源型城市更应该这样。近日媒体刊登的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黄石以发展低碳经济破解“矿竭城衰”的做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作出了示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特质,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如何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必解之题。而低碳经济的兴起,则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导向和路径。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见,低碳经济强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新型工业。在这些方面,黄石的做法主要有:
节约集约减碳。黄石通过改造节能减排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资源回收率。铜渣、钢渣、粉煤灰等变废为宝,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实现了碳尽其材、材尽其用,而且将废弃物利用发展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构调整减碳。资源型产业的限产固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对经济增长必然构成较大冲击。在转型过程中,黄石并未摒弃原有的资源优势,而是在此基础上,着力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致力于高、精、深产品的研发,降低采掘业在全市经济版图中的比值,使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到资源型产业产值的85%以上,实现从源头生产到深加工生产的转化增值,从而找到减少碳排放和保障经济增长的平衡点。
综合治理减碳。关停60万吨能耗高、生产率低,污染严重的水泥生产线,结束“造灰大户”时代,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取而代之的新型干法窑,使每吨水泥生产的煤耗降低57%、电耗降低50%。
低碳园区减碳。黄石在黄金山开发的工业新区,是引领该市“低碳生活”潮流的样板区。新区对入园项目实行“苛刻”的环保和用地效益标准,邀请省内外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专家组成课题组编制发展规划,同时紧密跟踪低碳项目转移意向。3年来落户黄金山的近百个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项目中已有一批相继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低碳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两三年后年产值可达500亿元。
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要兑现这一承诺,就要按照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的集约型经济。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无疑对改变我国旧有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黄石的做法说明,用好“低碳”这根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是转型之路上的重要法则。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张微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