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华南区域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解读
华南区域海岸线漫长,经济发展迅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由华南区域气象中心出版的《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华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报告编写组两位负责人——华南区域气象中心主任许永锞和广东省气象局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就《评估报告》的出台背景、意义、内容等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评估报告》出台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
许永锞: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社会正共同努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评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和论证,才能确保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客观,推动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行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IPCC的系列评估报告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决策参考。我国两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国家层面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国家层面上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能详尽地反映区域响应和适应性的特点,特别需要开展区域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华南区域(广东、广西、海南)地处欧亚大陆南端,濒临南海,受气候变化和海陆交互作用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华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战略设施多,名列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的前列。华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增大了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在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产高度集中,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更大,而经济欠发达的广西、海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弱。因此,华南更迫切需要开展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当前,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区域气候评估正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评估报告》将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决策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也将为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采取适应、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和行动提供指导,同时它也是对《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有效补充。
记者:评估工作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杜尧东:《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得到中国气象局的高度重视,作为在国内率先启动的区域级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专门作出批示。评估报告编写也得到区域内各省(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2009年1月,中国气象局率先启动《评估报告》编写。由广东省气象局牵头,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组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联合区域内的气象部门以及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的20多位科研人员合作编写。《评估报告》先后七易其稿,历经部门和专家多次评审,凝练成文。
为便于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公众理解和应用该报告成果,报告执笔人又在科学报告的基础上,凝练编写报告的决策者摘要和执行摘要,以较少的篇幅向读者传递关键的信息。
记者:《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杜尧东:《评估报告》共分两篇十二章。第一篇科学基础分七章,主要描述华南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主要特征和可能原因,并对未来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估;第二篇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分五章,从海岸带、农业、水资源、能源、人体健康等重点领域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对策。
气温显著上升,以珠江三角洲和冬季最为明显。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日数减少,强度增强。日照、风速、云量和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高温、灰霾日数显著增加,低温、雾、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登陆热带气旋个数略为减少,但平均强度有弱的上升趋势,生成源地位置向北纬10°~19°汇聚,登陆位置有北移倾向。华南区域气温的上升主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日照时数减少和灰霾日数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人为气溶胶排放。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区域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增加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华南区域气温仍将持续上升,降水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华南区域海岸带、水资源、农业、人体健康、能源、旅游等领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且影响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记者:下一步,要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开展哪些工作?
许永锞:华南区域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继续高度关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根据《评估报告》的科学结论,积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尤其是降低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下一步的重点。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工作,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公益性、便利性和均衡性,切实优化气象公共服务;推进“平安山区”“平安海洋”和“平安珠三角”气象保障工程,加快完善装备、技术、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深化细化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资源评估、节能减碳评估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助推华南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陈关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