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重点任务。其中涉及的水、电、气、热、公共交通,样样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升级改造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给出了解读。
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解读:通过建立地下管网协调制度与信息化管理网络,保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
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解读:缺乏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消除“黑点”,针对多发内涝点(区域)逐一制定对策。发展绿色建筑,强化建筑物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强化江河水系的治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集雨型绿地。
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
解读:2012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8%。目前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垃圾围城”可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地铁等公共交通骨干作用,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加强行人过街、自行车停车等设施建设。
解读:近年来,我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降。《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在我国尚属首次,对于树立行人优先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推动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运行、在建和批准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部投运,也仅为欧盟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群的50%左右,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居民尚未完全形成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习惯之前,应不失时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居民绿色出行习惯的形成。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陈关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