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木星大红斑的年龄和起源

来源:
导读 巴斯克大学(UPV EHU)、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塞罗那理工学院(UPC)和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CNS-BSC)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自17世纪以来的历史观测

巴斯克大学(UPV/EHU)、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塞罗那理工学院(UPC)和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CNS-BSC)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自17世纪以来的历史观测结果,并开发了数值模型来解释木星大红斑的寿命和性质。

他们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了他们的观测结果和数值模型。

作为太阳系中最受欢迎的天体之一,木星大红斑(GRS)可能是最著名的大气结构。它的尺寸巨大(目前,其直径与地球相当),与行星苍白云层形成鲜明对比,即使使用小型望远镜也可以轻松看到它。

木星大红斑是一个巨大的反气旋涡旋,其外围风速达450公里/小时。它是太阳系行星大气中最大、寿命最长的涡旋,但其年龄尚有争议,其形成机制仍不清楚。

关于大红斑起源的猜测可以追溯到天文学家乔凡尼·多梅尼科·卡西尼首次通过望远镜观测,他在1665年发现了与大红斑同一纬度的一个暗椭圆形,并将其命名为“永久斑点”(PS),因为他和其他天文学家一直观察到它直到1713年。

随后118年,天文学家失去了对它的追踪,直到1831年及以后,S.Schwabe才再次观察到一个清晰的结构,其形状大致为椭圆形,与GRS位于同一纬度;这可以被视为对当前GRS的首次观测,或许是对新生的GRS的观测。

从那时起,大红斑一直被望远镜和访问过该行星的各种太空任务定期观测到,直到今天。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它的大小、结构以及两个气象形态(前PS和GRS)的运动随时间的变化;为此,他们使用了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即望远镜发明后不久)的历史资料。

“通过测量大小和运动,我们推断,当前的大红斑极不可能是卡西尼号观测到的PS。PS可能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之间的某个时间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大红斑的寿命至少超过190年,”UPV/EHU物理学教授、这项研究的负责人AgustínSánchez-Lavega解释道。

1879年,红斑最长轴的长度为39,000公里,目前已缩小至14,000公里左右,同时变得更加圆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多个太空任务对这一气象现象进行了密切研究。

最近,“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上的各种仪器显示,大红斑相对于其水平尺寸来说又浅又薄,其垂直长度约为500公里,”桑切斯-拉维加解释道。

为了弄清这个巨大的涡旋是如何形成的,UPV/EHU和UPC团队在西班牙超级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例如BSC的MareNostrumIV(西班牙超级计算网络(RES)的一部分),使用了两种互补的模型来模拟木星大气中薄涡旋的行为。

这颗巨行星上主要的风向是沿着平行线流动的强烈气流,其方向与纬度交替。

在大红斑风暴的北边,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80公里/小时;而在大红斑风暴的南边,风向为东风,风速为150公里/小时。这会产生巨大的南北风速切变,这是使涡旋在大红斑风暴内部形成的基本因素。

在研究中,人们探索了一系列机制来解释大红斑的形成,包括类似于在双行星土星上罕见观测到的巨大超级风暴的爆发,或由风切变产生的多个较小涡旋的合并。

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情况下都会形成反气旋,但其形状和动力学特性与目前的大风子系统不同。

桑切斯-拉维加说:“我们还认为,如果发生了其中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它或它在大气中产生的影响一定被当时的天文学家观察到并报告。”

在第三组数值实验中,研究小组探索了大红斑是如何从已知的风不稳定性中产生的,这种不稳定性被认为能够产生一个细长的细胞,将大红斑包围并困住。这样的细胞就是原大红斑,即新生的红斑,其随后的收缩将形成19世纪末观测到的紧凑且快速旋转的大红斑。在木星上其他主要涡旋的形成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大型细长细胞的形成。

“在我们的模拟中,超级计算机使我们能够发现,当这些细长的细胞以木星风的速度绕着GRS外围旋转时,它们是稳定的,这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而形成的,这是可以预料的,”UPC物理系研究员EnriqueGarcía-Melendo说。

研究人员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数值模型,一种在UPV/EHU,另一种在UPC,得出结论:如果原GRS的旋转速度低于周围风的旋转速度,原GRS就会分裂,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涡旋。而且,如果旋转速度非常高,原GRS的性质与当前GRS的性质不同。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尝试重现GRS随时间的萎缩,以便更详细地找出其随时间可持续性背后的物理机制。

同时,它将试图预测GRS在达到尺寸极限时是否会解体并消失,就像卡西尼号的PS可能发生的那样,或者它是否会稳定在尺寸极限并可能持续很多年。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